北京導游:西安兵馬俑旅游攻略
北京導游聽聞兵馬俑,一個古老的傳說。作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,兵馬俑規模宏大,造型逼真,氣勢磅礴,似乎是為了保護秦始皇地下王國的安全。“不看兵馬俑,就等于沒來中國”,這是許多外國游客所贊嘆的。由此,我們不難看出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。禮服武士俑為輕步兵俑,出土于一號墓坑。身著交領右衽的長衣,腰束革帶,下穿短褲,腳上有方履。
兵馬俑葬坑位于秦始皇陵東面1500米,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宴寨鄉。它是一座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地下軍事博物館。這樣一個巨大的墓穴是如何被發現的呢?一九七四年春,當地幾個農夫在地里打井時,從兩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頭部的碎片,引發了一系列爭論。這個偶然的發現,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視,從此揭開了塵封了地下兩千年的文化寶藏。
陶坑坐西向東,呈三坑字形排列。第一個發現的是一號坑,呈矩形,東西長230米,南北寬62米,深約5米,總面積14260平方米,四面有坡門,左右各有一個兵馬俑坑,現稱第二、第三號坑。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,第一坑為右坑,第二坑為左坑,第四坑為中坑,第三坑為統率左、中、右軍司令部??偣灿刑杖颂振R七千匹,簡直是地下大軍。
秦帝國的兵馬俑墓穴,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。墓坑布局合理,結構奇特,墓坑底部深約5米,每隔3米架設一道東西走向的承重墻,墓室內排列著兵馬俑。
那些兵馬俑,都是陪葬秦始皇陵的一部分。遠古時代,特別是帝王,相信死后有靈,所以將生前用過的器物,特別是金銀財寶,帶進墳墓。除了葬禮之外,最開始用人殉,后來改為陶俑。那是兵馬俑的起源。
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,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,轟動一時。1980年代,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參觀過兵馬俑,并給予高度評價,被稱為“世界第八奇跡”,這種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。
在秦始皇陵內有3處兵馬俑坑,呈“品”字形排列。—號坑最大規模,14,000平方米??颖谟?0道2.5米寬的夯筑隔墻組成,南北面寬9間,四周圍以回廊。
出土陶俑1000多尊,馬車8輛,陶馬32匹,各種青銅器近萬件。這是陶俑1.7米高,最高的1.9米。土馬大約高1.5米,戰車和實用車輛一樣大。大多數秦俑手持的是銅制兵器,有弓、弩、箭矢、箭矢、長矛、戈、曼、劍、彎刀和鉞。由于銅器經過防銹處理,埋藏于地下兩千多年,至今仍光亮銳利,是當時的實戰武器。據出土俑分布密度估算,1號坑共埋葬陶俑6000多件。從欄桿俯視,東端3列步兵俑朝向東方,每列68尊,是軍陣的前鋒;后方的38路縱隊和步兵組成軍陣的主體,分別在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列橫隊,分別在面南、面北和面西組成軍陣的翼衛和后衛。隊列整齊,裝備齊全,威風凜凜。
名曰“安車”,分前后兩室,前室較小,只供乘務員使用。一種圓頂式篷蓋,形似甲殼蟲,前后房均罩在篷蓋下,具有防風避雨、防塵防曬的功效。乘官俑身佩長劍,以馬鞭系在手中,坐在車前。后車室中未見兵器,輿中只有銅方壺、銅折各一件,輿底為與古車墊相似的“文茵”方銅板。
位于一號坑北側20米,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,是秦俑坑的精髓所在。該坑穴與1號坑相同,但布陣更復雜,兵種也更齊全,是三坑中最壯觀的軍陣,它是多兵種的特殊單位,由騎兵、戰車和步兵(包括弩兵)組成。二號坑中有1300多件陶俑和80多件陶馬,80多輛戰車,數萬件青銅兵器,其中最早被發現的是將軍俑、鞍馬俑和跪姿射俑。
二號坑由四個單位組成:第一單元即東面凸出部分,包括跪式和持弓弩的立式弩兵俑;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,由駟馬車組成車兵方陣;第三單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組合,由車、步、騎俑混合編制成長方陣;第四單元即俑坑北半部,由眾多騎兵組成長方陣。四方陣有機結合,以戰車、騎兵、弩兵為組合單位,既可進攻,又可防守。
三號坑于1987年開鑿,規模最小,只有一號坑面積的3.6%,二號坑面積的6.7%,但它很可能是兵馬俑的最高指揮機構,也是統率一號坑和二號坑的“最高指揮機構”。
